- 专访码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勇
- 2025/10/15 09:17 | 来源:千强乡镇网 | 阅读:31次
品质筑基优路径 “五镇并建”绘新景
秋日的南安码头镇,诗溪如一条碧色绸带蜿蜒而过,粼粼波光倒映着码头新桥的矫健身姿;福埔山小微产业园内,17栋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机器轰鸣奏响产业振兴的强音;大庭村诗溪漫道上,村民悠然漫步……这座千年侨乡古镇,正以“品质提升”为笔,在山水间勾勒出一幅产城融合、民生丰盈、文脉绵长的时代画卷。
近年来,码头镇立足“半山半丘陵”的生态肌理,以诗溪为轴、山体为脉,构建“一核三带多点”发展格局:以镇区为核心,串联诗溪生态景观带、乡村振兴示范带、轻工产业集聚带,将大庭村、诗南村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连珠成串,形成“北片侨乡文旅、中片产城融合、南片菌菇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产业是城乡品质提升的硬支撑。码头镇紧扣“轻工产业强镇、生态农业大镇”定位,推动产业升级与城镇建设融合互促。“福埔山小微产业园作为南安首个‘带方案出让’试点项目,真正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跑出了项目建设的‘码头速度’。”码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勇介绍。
与此同时,一座曾经闲置多年的旧厂房也迎来新生,转型为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平台——叁芯高新低碳产业园。该项目仅用6个月便完成了从立项、开工到部分竣工的关键节点,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农业方面,码头镇聚焦“一镇一业”(食用菌)与“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特色农业,成功获评泉州市级农业产业强镇。今年7月举办的第三届荔枝采摘季,依托“云端展销+冷链直达”模式,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实现从“小特产”走向“大市场”。
生态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底色。码头镇统筹推进诗溪“水文章”与高盖“山画卷”,实施诗溪河道治理、东溪护岸修建等工程,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宜居”。移民村综合文化提升工程涵盖诗南文化广场、码四活动中心、康安灌溉渠道与新汤休闲公园,从设施到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品质提升的落脚点,始终是百姓的获得感。金中村、仙都村长者食堂飘出“幸福味道”,东大村幸福院获评省级五星级养老机构,内柯村、杏东村康乐家园让老年人“食有所依、居有所安”;成功中学完成“双电源”改造与设施提升,“仲咸”教学楼、“聚贤”宿舍楼相继投用。成功中学旧校区盘活建成南安成功综合实践基地,获得泉州市级资质认定并入选福建省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名单。暑期公益兴趣班惠及1200余名学生,码头中心卫生院新建血液净化中心、中医馆,让群众健康需求“家门口”满足。
民生温度也体现在居住品质的改善上。全镇首个规模化商住小区的开源雅院项目,受行业波动影响,项目一度停滞。经多方协调于今年4月全面复工,近期即将竣工交付,将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小镇生活再添幸福注脚。
作为著名侨乡,码头镇深挖华侨精神、欧阳詹文化、畲族风情三大IP,打造“侨韵畲风·海丝码头”文旅品牌。侨史馆内,一封封侨批诉说着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高盖山上,欧阳詹读书处见证着千年文脉的赓续;诗南村中,水乡音乐节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侨亲连续30余年每年捐资超千万元支持家乡教育、医疗、道路等公益事业,侨资侨力成为城乡品质提升的“加速器”。
黄勇介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码头镇正以“五镇并建”为蓝图,向着“日用轻工产业优镇、绿水青山生态美镇、华侨精神文旅兴镇、民族和谐共促名镇、乡村振兴示范强镇”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