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波书记谈达格龙村乡村变迁与民生改善
- 2025/10/16 09:15 | 来源:千强乡镇网 | 阅读:24次
采访人:“薪火长征行”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成员米代花等
采访对象:格波,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党支部书记
达格龙村是红原县邛溪镇的一个典型牧业村,坐落在美丽的红原大草原上。这里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以藏族群众为主。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村支书,格波书记亲历并推动了村庄的发展变迁。
川红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为像达格龙村这样的牧区村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更是让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基层干部在深入牧户、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挑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党支部书记格波,听他讲述在这片草原深处,一个普通牧业村庄发生的生动故事和深刻变化。
交通基建村貌焕新
采访者
书记您好,我们了解到近期村子周围发生了很多新变化,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像川红高速这样的重大项目对咱们村的发展有何影响?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又有哪些具体的改善呢?
书记
川红高速已经正式动工了,这对我们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过去,我们村到县城、再到州府马尔康,路途都比较远,交通有些不便。高速修通后,我们村的牦牛肉、奶制品这些土特产就能更快地运出去了,外面的游客开车进来也更方便,这对我们发展旅游和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这条大通道,我们村子本身和周边环境也在变好。现在我们村子里正在搞道路更新,街道和设施都会修得更好。我们村民以后去县城办事、卖东西,看到路宽了,环境也干净漂亮了,心情都舒畅。这不仅方便了我们村的老百姓,也提升了整个红原的旅游形象,游客多了,我们村里搞旅游接待的人家也能多一份收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教育医疗惠泽民生
采访者
在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领域,近年来有哪些好政策在咱们村落地,村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呢?
书记
教育和医疗是我们村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先说教育,现在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了新的政策,没有满18岁的孩子就必须要上学。我们这里是牧区,以前有些家庭觉得孩子大了就该在家帮忙放牧,所以十多岁就不读书的有很多。但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和学校一起做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看到村里的娃娃们都能在学校里安心读书,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医疗方面,现在我们村的牧民群众基本都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国家每年都有医疗救助补贴。乡卫生院的条件越来越好,县医院的医生也经常下乡来给我们做体检、送医送药。万一生了大病,除了医保报销,还有大病救助,个人负担轻了很多。这些好政策,让我们牧民群众看病不再发愁,生活有了更可靠的保障。
采访者
这些民生举措确实令人倍感温暖。不过我们也了解到,作为村干部,在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往往要克服很多困难。您能不能谈谈平时下乡走访时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书记
村里工作,确实不容易,特别是下到牧户家里,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首先就是交通问题。我们村的牧民大多依然以放牧为主,居住比较分散,很多地方都是土路,车子不好走。村里没有公车,我们下乡基本都开自己的私家车,有时候路况不好,车子磨损很厉害,确实存在困难。不过,现在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也在逐步推进,以后下乡的路会越来越好走。
另外,各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也不少。草场分配不均、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处理不好会影响家庭和睦、邻里关系。我们就要像“老娘舅”一样上门去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虽然调解这些事情很辛苦,但看到大家能和和气气地过日子,我们再累也觉得值。总的来说,基层工作就是这样,千头万绪,但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用心用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扎根基层聚力团结
采访者
在基层工作中,您刚才提到了要经常处理各种事务。那么在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达格龙村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书记
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是我们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主要通过几种方式来做。首先,我们会开展主题明确的宣传。比如今年重点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们就以此为主题,在党员和村民中开会讲解,让大家明白党的纪律和作风要求。
其次,我们注重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大会讲大道理,有时候牧民们不一定能完全听进去。作为藏族同胞,我就利用村里的节庆活动、牧民群众聚会的时候,用大家熟悉的藏语,聊家常、说政策,把国家的好政策和大家生活改善联系起来,这样效果更好。我们还会把学生教育、医疗救助这些具体事务的办理流程告诉大家,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民族团结,这是我们草原的生命线。在我们村,大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藏族、汉族、羌族等各族群众就像一家人。我们特别注重在日常小事中增进感情。比如谁家有困难了,大家都会主动去帮忙;逢年过节,不同民族的家庭会互相走动、祝福。我们教育孩子们也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在我们村,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总结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达格龙村静谧的牧场上与等待着新生的道路上,远处传来悠扬的藏歌。从格波书记朴实而真诚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牧区村庄的活力与希望。川红高速的修建,为村庄打开了通向外界的快速路;教育、医疗等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为村民的幸福生活筑牢了根基;而基层干部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和各族群众的团结一心,则是村庄发展的力量源泉。
正如格波书记所言,路通了,心近了;政策好了,日子甜了;大家团结了,力量就大了。在达格龙村,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牧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格波书记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达格龙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村民们的日子也必将更加幸福安康。
来源:薪火长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