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滨州市马山子镇
- 2025/01/14 16:17 | 来源:网络 | 阅读:228次
马山子镇位于滨州市北部、渤海湾西南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海岸线30.2公里,耕地面积7.9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6.66万亩,辖4个办事处、21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人,是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乡镇、全省文明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滨州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
在全面打造北海乡村振兴示范区之际,马山子镇自觉在服务保障全区经济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心田治理”模式,开展“集体增收、产业富民、社会治理、和美乡村、文化引领、暖心银龄”六大攻坚行动,全力推动区镇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党建铸魂,凝心聚力促发展。实施“1+6+N”党建品牌创建工程,以“渤海红帆”为引领,21个村因地制宜,以特色工作、资源优势和发展成果,实现“一村一党建品牌”“一支部一发展特色”的目标,打造了“幸福邻聚里”“安海党旗红”等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式”擂台比武活动,促进党建过程管控深度融合。构建互融共通的精准考核体系,每月赋分评比,对工作连续三个月排名后10位的给予“预免留岗”处理,实现督考评用融合。
(二)产业引擎,富民强村迸活力。实施“1+3+N”村集体增收工程,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建“党建微工厂”、水产品加工入股分红、特色种植、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等方式,着力增加集体收入。年内增收超50万元村达80%,建设运营2个“党建微工厂”,村集体年增收达15万元。试点“小田并大田”200余亩,引导适度规模化经营,年增收6万元,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对接省土发集团开展4个示范项目合作,打造规模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助力全区“富民强村”。挖掘培育“双新人才”63人,支持金银花、火龙果、葡萄等特色种植240余亩,收益可观。发展特色海洋经济,服务岔尖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全链条发展,创成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三)生态赋能,和美乡村展新颜。开展“百片千户齐动员共参与”的“百千工程”活动,以“美丽庭院”创建为抓手,由点及面逆向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激励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7万元,建设“微景观”7处,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所有村自来水、污水管网和清洁取暖改造等惠民工程,为乡村提“颜”增“质”。
(四)深度服务,社会治理见实效。全域实施“心田治理”模式,将全镇划分118个网格,118名村干部担任“心田网格长”,细化“人居环境、民生服务、安全防范”3类9项重点工作,实现服务群众“镇域、职责、人员”三个全覆盖。推行12345热线“找·办·报”快反机制,引导群众有困难主动找“心田网格长”,网格长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困难村干部第一时间上报,使群众树立“有事找干部”的观念。协同区公安分局探索“尚善微警”治理新途径,筛选“村庄微警”114名,以德治助力法治,累计化解矛盾116起,解决积案7起,为“心安城市”建设提供“有解方法”。
(五)文化绽放,乡风文明润万家。创新实施“文化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开展“四航行动”,打造“翰墨薪传”品牌,请出93名“乡贤”利用周末假期,志愿给孩子们传授书法、剪纸等技艺,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引导青少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一老一小互助共融”累计授课700场次,培训少年儿童1.5万余人次,典型经验获市领导签批。开展广场整体提升行动,投资20余万元为17个村新购置体育器材105套,投资18万元新建足球场1处,整体亮化提升广场14处,组织广场舞、锣鼓表演等活动230余场次。创新开展“百姓大舞台”活动,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80多场,有2000多名群众从观众变成演员,现场观看群众突破1.5万人次以上,挖掘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乡村文化能人,为城乡社会发展增加了正气、激发了活力,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华丽转身,该活动被评为滨州市十佳文化活动品牌,入围省级优秀案例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