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淑贞: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发展
- 2025/04/08 18:02 | 来源:《乡镇论坛》 | 阅读:29次
在2021年4月22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次讲话全面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2023年,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同样面临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圈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可持续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和本质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继承这一思想,将生态文明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也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文化基因,使现代化进程兼具人文关怀与生态伦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生态优先,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也是回应农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坚持绿色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因此,倡导人们按照生态法则生产和生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土地建立深层联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围绕土地形成的生产模式在一定区域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内循环,有助于形成生态合作互助的民生产业和生产关系,有助于建立社群,也是由小及大、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基于农耕的中华文明因此会成为不可多得的现代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的“共同体”责任意识。
生态乡村与文化自觉、历史自觉
符合生态文明的世界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态乡村建设就是引领这种改变的示范和样板。中国人对生态乡村并不陌生,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一个本土、传统的文化和知识体系往往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体系。中华文明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古人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变成了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通过丝丝入扣的教育传承这一文化传统。
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沿袭祖先的生态智慧,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忽视了行为的结果和影响。因为食品、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系统的现代问题,我们才重新在传统之中寻求解决之道。建设生态乡村,重新建立符合生态法则的认知、知识和生活体系,珍视和遵循万物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改变是文化重建,也是生命重生。
在生态文明的战略下,乡村振兴的意义就不会停留在乡村自身的复兴,而是为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在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提升、转化为生态乡村,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推进,中华文明造福世界才能具有实践的说服力和示范效应。
将文化自觉转变为现实的行动是历史的自觉。依据历史的发展轨迹,认清时势,认清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认清自身在这个时代中的角色,才会有历史的自觉。何谓历史自觉?“一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二是对历史发展前景的主动影响。”从采集和狩猎文明到农耕和畜牧文明,从工业和商业文明到互联网和信息文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虽有变化,但是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生态循环规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共同创造美好健康世界的更好生存策略是不变的。生态乡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乡村与生命自觉
生态乡村不仅是环境治理的空间载体,更是文化基因存续的精神家园;个体投入生态乡村建设的生命自觉为生态价值的实现提供深层支撑。二者共同指向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现代转化。
乡村的生态景观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梯田灌溉系统凝结着“道法自然”的农耕伦理,传统村落布局映射着“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通过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推广有机农业等,乡村转变为“生命共同体”的实践场域。这种转型不仅缓解了城乡二元对立,更重塑了乡村作为中华文明“根脉”的地位。云南哈尼梯田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申报为世界遗产,推动地方性知识升华为人类共同价值;江苏溧阳李家园村依托竹林生态修复,将竹编工艺、茶道文化转化为研学旅游IP,实现生态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这种文化自觉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人们通过身体力行将传统生态伦理(如“取用有度”“敬畏自然”)与现代环境治理相结合,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生态乡村与生命自觉的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向“文明复兴”的范式转变。笔者期待,通过重构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让生态乡村能够书写出一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明新史诗。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