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县域经济为支点撬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 2025/04/10 09:35 | 来源:千强乡镇网 | 阅读:36次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贾晋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稳定器”,也是城乡融合的“连接器”。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体现了“以县域为支点撬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思维。未来需以基础设施为基、特色产业为核、治理创新为翼,将县域打造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一、县域经济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三重价值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枢纽
县域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天然载体。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但户籍城镇化率仍滞后约18个百分点,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尚未真正融入城市。在此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通过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有效破解“半城镇化”难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就近市民化,进而构建“县-乡-村”融合发展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和壁垒,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城乡协调发展,阻碍共同富裕实现进程。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关键节点,兼具独特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一方面,县城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具备一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对较好的生活和就业条件,另一方面,县域内乡村地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支点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总量占到全国GDP的39%。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能够有效承接大城市产业梯度转移,避免区域经济陷入“内卷化”困境。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对于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与支撑。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更多投资与人才,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可以通过承接大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有效避免区域经济“内卷化”。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内需增长动能的重要引擎
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近30%,是扩大内需关键市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构建“特色产业-就业吸纳-消费升级”良性循环。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扩大内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重要战略基点,县域经济作为扩大内需关键市场,蕴含着巨大潜力与广阔发展空间。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有力促进消费升级。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能力相应增强。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可以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消费需求,从而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创业人员,有效促进就业增长。新就业机会增加,会进一步带动消费增长,形成“特色产业-就业吸纳-消费升级”良性循环,为内需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推动县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协同发展。
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作用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一)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
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部分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例如,部分县城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地下管线老化严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亟需重点推进防洪排涝、地下综合管廊、数字化基建等“韧性工程”建设,以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可有效提高县城防洪标准,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能够解决管线老化、反复开挖等问题,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数字化基建的推进,则可为县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公共服务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落实“常住地公共服务全覆盖”政策,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例如,通过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有效破解农村看病难问题。同时,还需加强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构建差异化县域产业体系
我国县域数量众多,且各具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发展基础,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施策。对于地处大城市周边的县域,凭借其显著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积极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实现与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对于位于生态功能区的县域,鉴于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应聚焦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对于农业主产县,凭借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可着力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预制菜、冷链物流等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充分发挥科技的赋能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无人机、智能机械等新质生产力工具,加速生物育种、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通过科技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县域产业链附加值。例如,通过发展数字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升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城乡治理协同机制
城乡治理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城乡治理过程中,创新协同机制至关重要,应着力加强城乡规划的深度融合。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城乡用地,能够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机衔接,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还能有效破解“城市扩张挤占耕地”的矛盾。例如,实施“退二还一”政策,将低效工业用地复垦为耕地,既能增加耕地面积,又能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基层治理是城乡治理的基石,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应积极开展一系列改革试点。例如,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改革试点,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可以显著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社保、就业等信息,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仅能够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还能极大地方便居民办事,推动基层治理向现代化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