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创新叙事中凸显乡土文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 2025/08/25 09:05 | 来源:千强乡镇网 | 阅读:34次
伏丽敏 张 乐
乡土文学,作为反映乡村生活、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社会的奋进历程与历史变迁。这种与土地有着密切关联的文学形式,凭借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理想价值都以更丰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此背景下,乡土文学创作需要在赓续传统与创新叙事中构建起现代乡土文学的新叙事体系,以实现现代叙事体系与文化守望间的平衡,凸显乡土文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立足文化生态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基于乡村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对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进行系统挖掘与全面梳理,为乡土文学的创新叙事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持和灵感来源,并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为此,地方政府应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地方乡贤等围绕乡土文化展开系统研究与深入挖掘,为乡土文学的文化传承提供充足素材。结合文献资料、历史遗存、影像资料等梳理乡土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价值与时代内涵,并大力推进乡村博物馆、村史馆、数字文化馆、乡情村史陈列室、非遗体验工坊等文化场馆的建设,让乡村文化记忆得以有效传承。
多重视角书写乡土文化的赓续传承。依托乡土文学的创新叙事手法,生动描绘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的发展变迁和赓续历程,引导广大受众在乡土世界中感悟乡情乡愁,激发依乡恋乡情怀,体现乡土文学的艺术价值。为此,文学创作者可以乡村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生产劳作场景、生活习惯、自然风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信仰习惯、婚丧嫁娶等为切入点,用细腻、真实的笔触加以书写,由此唤起读者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乡村地区特有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手工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为切入点,将其艺术形态、艺术价值、传承历史、发展脉络、文化背景等加以描绘和书写,唤起读者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自觉;以乡土文化中特有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优良家风家教、生产劳作中的勤劳务实品质等为切入点,凝聚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自信;以乡土社会中的小人物或英雄人物身上的命运轨迹、生活经历与个人情感等为切入点,关联历史、理想和现实,在展现乡村主体适应与博弈的过程中,深刻反映社会历史变迁。
创新表现手法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将乡土文学与现代审美表达有机融合,创作出更具时代影响力、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以契合新时代受众审美需求的优质艺术供给,提高大众审美、引领价值导向。一是由传统写实风格向微虚构方式转变。传统乡土文学多描述日常经验,侧重通过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乡村生活和人文风情。微虚构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重构乡土文学与社会现实间的关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品为例,该作品运用微虚构的方式,用作者“归乡”与“离乡”、“在场者”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牵引出“梁庄”到乡土中国的双重话语,透过梁庄的发展变迁及其内含的社会问题引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存在的现实问题,显著提升了乡土文学作品的现实关照,实现了乡土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二是在经验美学与宏大美学的巧妙融合中不断丰富美学内涵。从乡间的日常生活经验、平凡小事等入手,借助对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个人命运、山川大地、自然风光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将个人经验、群体经验巧妙融合,并置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中考量,构建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引领下的乡土文学新表达。三是聚焦时代主题、高扬现实主义精神。以新时代乡村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描绘山乡巨变,围绕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强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进行纪实创作,生动展现乡村建设中的新成就、新故事、新情怀,用文学为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增添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文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办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与地方文化价值挖掘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CANFZG2442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项目“古代巴蜀行记书写的文化认同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NDYB142〉)
来源:宁夏日报